毛泽东创建的“红一师”
“红一师”是毛泽东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亲手创建,并从井冈山上走出来的英雄部队。北京军区65集团军193师,又称为“红一师”,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战争年代曾孕育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英模典型。伴随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她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历经多次调整改编,成为今天雄踞塞外的北京军区摩托化步兵师。
“红一师”:勇士精神入血脉 红军传统铸英雄群体。
“‘红一师’英雄的兵,藤田编队组建成,跟着毛主席打江山,南征北战立奇功……”
1933年6月7日,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红一师”走进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序列。随后,这支部队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突破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战直罗镇、激战山城堡等著名战役战斗中,骁勇善战,打出了威名。尤其是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成为长征史上精彩的一笔。
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师”一团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右翼。这里地处深山峡谷,当年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就在这里全军覆没。为给主力部队打开一条通路,团长杨得志率一营直奔安顺场渡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南岸守敌。午夜,他们找到一条船和10多名船工,同时选出17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第二天上午,17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分两次乘船穿越层层激流,胜利抵达北岸。勇士们在滩头会合后,迅速抢占了渡口要地。“红一师”紧随其后顺利过河,与南岸的部队夹河而上,夺取了泸定桥。随后,中央红军的千军万马,笑谈间跨过天险大渡河……从此,“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十七勇士精神,在部队官兵心中深深扎根,融入血脉。
光荣传统,步兵方队
由于战争时期丢失了很多重要资料,加上难以查找,在1978年之前,“红一师”为部队讲传统时,一直认为自己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诞生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
1978年夏天,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上将特意找到驻扎在河北北部的“红一师”。原来在1933年建军时,“红一师”下辖三个团,邓华是红三团团政委,后来又成为师政委。
他向“红一师”的干部们回忆,1937年后“红一师”又开始叫八路军独立第一师,以及晋察冀第一军分区,他分别是师和分区的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在残酷的战争中,部队的改编乃至撤销、合并经常发生。“红一师”从组建到全国解放,编制改了8次,两个主力团“红一团”和“红三团”也先后调离,但这支部队还是顽强地延续下来。
邓华的到来,使“红一师”的“血缘”和脉络重又清晰,这支部队书写了革命军队中历史悠久的一页战史。
1933年6月7日,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红三军”下辖的第7、9师和“红22军”军部及66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
当时任师参谋长的耿飙后来回忆说,“红一师”组建后就有两面旗子,一个叫“决胜千里”,一个叫“牺牲决胜”。
“红一师”最著名的一战,是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当时“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率一营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由17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分两次乘船渡河,即“大渡河17勇士”。
长征后,“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后升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1937年11月,部队改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1939年底,他们在晋北黄土岭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1941年,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将敌人引上河北易县附近的狼牙山,最后跳崖自尽,是为“狼牙山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红一师”曾参加保卫张家口、绥远、石家庄,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鏖战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是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
1951年,“红一师”入朝参战,毙伤俘敌9000余人。
1984年,“红一师”以两个反坦克导弹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
右侧为许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