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兵部队62年沿革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军委领导下,设立了军兵种领导机构,工程兵就是兵种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发展起来的工程兵部队,建国后主要担负国防、军事工程保障任务,是现代战争中的先行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按专业划分,包括工兵、舟桥、建筑、伪装、野战给水工程、工程维护等部队。
新中国成立时,工兵部队已发展到8个工兵团、两所工兵学校,军、师、团大都分别建立了工兵营、连、排。新中国成立后,即进行军兵种建设,为了对全军的工兵实施统一领导,中央军委组建解放军工兵领率机关。
1950年12月25日,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部分人员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领导机关。从此,人民工程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李迎希任副司令员。195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正式成立。1951年3月1日,唐哲明任参谋长。3月15日,朱德总司令为工兵学校开学典礼题词:“为培养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工兵干部,建立新中国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1952年9月18日,陈士榘任司令员。1952年11月中央军委成立军事建筑部,陈士榘兼任部长。军事建筑部主要负责全国国防工程建设的组织计划工作和技术指导,并直接负责某些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组织施工以及检查、验收等工作。1950年至1953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共组织了17个工兵团和25个步兵军所属工兵分队入朝参战。1955年8月国防部通知,工兵领导机关改称工程兵领导机关。1956年2月24日,军委军事建筑部改称国防工程建筑部,归工程兵建制。此时,工程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国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委办公室(后改为政治部)。1957年8月精简机构时,撤销了国防工程建筑部,将司令部技术处扩编为工程兵科学研究会。调整后的工程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定改变某些组织体制后,干部部并入政治部)、器材部、科学研究会(1959年改为科学研究部)、财务处。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尘土历史网,专业的历史网站 在组建中央军委工程兵领导机构的同时,还组建了各军区的工程兵领导机构。1950年2月3日,中南军区将第四野战军工兵指挥所与湖北军区独立第4师师部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唐哲明任司令员,李福尧任政治委员。3月14日,西南军区以特种兵纵队所属的工兵第2团、7团和暂编工兵第8团与第18兵团的工兵合并,组成工兵纵队。4月16日,工兵纵队领导机关改为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谭善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2月15日,华东军区以特种兵纵队工兵第3团与特科学校工兵大队的基础,组成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兼工兵学校,谢忠良任主任兼校长。1951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加强工兵建设,加速培养工兵干部,各大军区及各兵团(在朝鲜的志愿军)、军、师司令部增设工兵主任,团司令部设工兵参谋。3月1日,中央军委鉴于各大军区缺乏工兵干部的情况,决定除中南军区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工兵指挥所及西南军区支援进军西藏的工兵司令部外,其他军区均暂设工兵主任及参谋数人,不设工兵司令部。据此,3月8日,中南军区工兵司令部整编为工兵处。1952年2月,东北军区建立工兵指挥部。7月,中央军委决定东北军区工兵指挥部兼志愿军工兵指挥部,谭善和任司令员,机关主要力量移至朝鲜,领导在朝各工兵团的军政工作。同年5月29日,华北军区组建工兵处。9月1日,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与工兵学校分建成立军区工兵处。9月19日,西南军区工兵司令部整编为工兵处。1953年3月19日,西北军区成立工兵处。至此,各军区都建立健全了工兵领导机关。1954年各军区将工兵处与工程指挥部合并。3月10日,华北军区将国防工事建筑指挥部与工兵处合并组成华北军区工兵兵部,杜文达任主任,廖鼎琳任政治委员。5月8日,华东军区将工兵处与上海国防建筑工程指挥部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工程兵部,曾旭清任主任,梁辑卿任政治委员。7月,东北军区以国防工程建设指挥部为基础,组成东北军区工程兵部,王良太任主任,季铁中任政治委员。8月,中南军区将国防工程建筑处与工兵处合并,组成中南军区工程兵部,廖种符任主任,李士才任政治委员。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决定将全国6个大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军区工程兵部分别为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增设济南军区工程兵部,杨介人任主任,李建良任政治委员;武汉、成都、昆明、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军区设工兵处(或工兵主任)。8月10日,国防部做出《关于各总部、各军区兵种机构名称的规定》,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军区工程兵部改称工程兵司令部,其他军区工兵处改称工程兵处。1956年7月1日福州军区成立工程兵司令部,谢忠良任主任,邱勇前任政治委员。1958年8月22日,国防部决定将沈阳、北京、济南、南京、福州、广州军区工程兵司令部改称军区工程兵机关。军区工程兵机关归军区建制领导,既是军区统一领导下的业务部门,又是军区直属工程兵部队的领导机关。在业务上接受军区工程兵的指导。以后,军区工程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变动。
60年代以后,军委工程兵领导机关进行了多次调整。1960年11月将工程兵器材部并入后勤部,科学研究部与国防工程设计院合并,称科研设计院。又将特种工程指挥部改为工程部,并入解放军工程兵机关。1965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精简机关的要求,将工程部撤销,有关任务合并到工程兵司令部和科研设计院。调整后的工程兵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1969年后,工程兵领导机关又进行过多次调整,精简人员,并调整三大总部下属机构。1977年担任25年的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任军委顾问,军委任命谭善和任工程兵司令员。从1952年到1982年,在军委工程兵担任政委的有:黄志勇、谭甫仁、李真、王六生。1982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工程兵领导机关缩编为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崔萍任总参工程兵部部长,作为总参谋部管理全军工程兵军事工作的业务部门。通过调整,更加适应诸兵种合同作战指挥的需要,加强对兵种部队的集中统一领导。
工程兵部队的组建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国防工程建设和抗美援朝作战的需要,工程兵发展较快,到1952年中央军委批准在5年内建设40个工兵团。1953年9月,经军委批准,将全军工兵团按照工兵、舟桥、建筑3种专业加以区分整编。统一编制序列和区分性质任务,这对于加强专业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有计划地装备和使用部队等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亦有利于工兵内部各种专业部队的建设。这是工兵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1959年11月,工程兵领导机关为适应大型国防工程和特种工程建设的需要,向军委、总参谋部提出增加定额,组建建筑师的建议。1960年至1962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组建4个建筑师和1个工程兵工程技术总队,批准武汉等9个军区各组建1个工程兵团。1964年和1965年,中央军委批准工程兵增加33万人。
到1965年底,工程兵部队发展到4个建筑师、3个支队、19个工区、1个工程技术总队、114个团,共49万余人,约占全军总兵力十分之一,使工程保障能力有很大提高。
1967年至1975年,工程兵根据任务的变化,逐步精简建筑部队,相应地发展了舟桥部队。中央军委根据全军国防工程建设初具规模、外援工程相继完工的情况,决定抽调一批建筑部队用于加速重要国防工程建设,另将一批建筑部队改编为机动步兵或守备部队。
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又决定将担负国防工业工程和民用机场、公路等修建任务的工程兵建筑部队移交基建工程兵。同时又新建一批舟桥团,并加强了舟桥团的装备。与1952年相比,一个舟桥团架设浮桥的能力提高了3倍。1976年至1985年,工程兵继续精简建筑部队,重点发展工兵和舟桥部队,相应发展伪装和野战给水工程部队。10年内工兵团增加2.5倍。1982年新组建特种舟桥部队,标志着工程兵已具有克服特大江河障碍的能力。1982年军委撤销了工程兵兵种机关,在总参谋部下设工程兵部(军级),原工程兵所属部队划归交各大军区及野战军。
1985年编制体制改革中,军委决定撤销总参工程兵部,成立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总参军训和兵种部下设工程兵局(师级)。工程兵着重加强队属工兵,除部分工兵部队归军区和总部建制领导外,大部分工兵部队编入了集团军。经过改革,基本实现了编组专业化、行动摩托化、工程作业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快速完成筑路架桥、构筑工事、设置和排队障碍物、实施伪装、构筑给水站等任务的能力。2011年12月军委决定撤销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成立总参军训部,原工程兵局自然不复存在。
现在配置在各总部、军区、军种及集团军的有工兵、舟桥、建筑、伪装、给水、工程维护等多种专业的工程兵,共同构成现代化的工程兵体系。
担任25年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
工程兵指挥学院
雷锋所在部队工程兵l0团
工程兵进行曲
原工程兵文工团演员朱玉龙(地道战高传宝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