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主教教区沿革史》摘录 2
2020-03-23 11:54:41
  • 0
  • 0
  • 0

P17

1684年,陆方济委任伊大任署理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5省教务,任命阎当(Charles Maigrot,1652-1730)署理浙江、江西、福建、湖广4省教务,继而又任其兼全国教务副总理之职。同年10月29日,陆方济在福建去世。

1685年4月8日,伊大任在广州祝圣罗文藻主教,此时距罗文藻被任命为南京代牧已逾11年之久。

葡萄牙国王认为,传信部调整中国传教去、委派宗座代牧有损该国的保教权。1689年11月26日,葡王彼得二世遣使往谒亚历山大八世,请求将澳门教区主教管辖范围扩展至中国南部各省,并拟设置北京、南京两个教区管辖中国其他各省,上述三个教区一律由葡萄牙保护。

教廷虽然看出了葡萄牙想以主教区取消代牧区的阴谋,但是,由于亚历山大八世希望葡萄牙派遣舰队援助威尼斯公国,只能接受葡萄牙这一苛刻条件。

P18

1690年4月10日,教宗亚历山大八世下诏设立南京、北京两个教区,加之此前已设立的澳门教区,中国共有3个教区,均隶属于果阿总主教区。任命葡萄牙籍传教士加匝(Joao de Gazal)为澳门教区主教。伊大任改任北京教区主教。葡萄牙国王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想把中国的宗座代牧都升为正式教区主教,这样就可以把宗座代牧制取消,而以澳门、南京、北京三主教分治中国教会。

1694年1月5日,经葡萄牙国王提名,教廷任命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罗历山(Alexandre-Louis Ciceri,1637-1704)为南京教区主教,同年2月5日在澳门祝圣。罗历山主教的任命充分说明,葡萄牙的保教权直接影响教廷对主教的任命。但在实际运作中,中国虽然有南京、北京、澳门主教,但并不影响教廷任命其他代牧,即“主教为常职,代牧为特权,固可并行兼施也。”

1695年3月8日,葡萄牙政府不听教廷劝阻,悍然将中国各省悉归澳门、南京、北京三主教管辖,并制定三主教区的界限如下:北京教区管辖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辽东、蒙古及高丽;南京教区管理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云南及贵州;澳门教区管辖广东、广西及海南。这是葡萄牙对教廷划分教区、任命主教等权威的公开挑

P19

战。教廷闻讯深感震惊,传信部紧急颁发部令,对三教区辖域作出明确规定:北京教区辖直隶、山东及辽东,南京教区辖江南、河南两省,澳门教区辖广东、广西和海南。除三教区所辖6省及辽东之外,其余各省均实行代牧制。1696年8月9日,传信部在中国正式设立9个代牧区,即福建、浙江、江西、四川、云南、湖广、贵州、山西、陕西。

从此,中国天主教正式进入代牧制与主教区制并行时期,三主教区与九代牧区也奠定了中国传教区分区的基础。

P24

1924年5月15日至6月12日,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在上海徐家汇伊纳爵大堂主持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教务会议,大会的目标在于遵从《夫至大》牧函精神,尽快在中国建立起一个正常而自立的本地教会。

元朝灭亡578年之后,中国天主教重续前缘,再次建立圣统制。

1946年2月18日,青岛代牧区主教田耕莘晋升为第一位华人枢机亦即东亚第一位枢机。3月14日,他上述教廷请求建立中国圣统制。4月11日,教宗比约十二世颁发《我们每天》谕令,在中国正式建立圣统制:

第一教省称为蒙古教省。

第二教省称满洲教省。

第三教省称河北教省。

P25

第四教省称山东教省。

第五教省称山西教省。

第六教省称陕西教省。

第七教省称甘肃教省。

第八教省称江苏教省。

第九教省称安徽教省。

第十教省称河南教省。

第十一教省称四川教省。

第十二教省称湖北教省。

第十三教省称湖南教省。

第十四教省称江西教省。

第十五教省称浙江教省。

第十六教省称福建教省。

第十七教省称广东教省。

P26

第十八教省称广西教省。

第十九教省称贵州教省。

第二十教省称云南教省。

以上共20个教省,设20个总主教区、80个教区,此外还有38个监牧区,共138个传教区。

P41

中国籍主教之有无、有多少,是天主教本土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籍主教的选任之路漫长而曲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1926年6月中国籍主教的祝圣。

1919年11月30日,教宗本笃十五世颁发《夫至大》通谕,明确了天主教本土化路线。1926年2月28日,教宗比约十一世颁布《圣教会以往的成绩》通谕,加强了《夫至大》通谕的力量。

P42

20世纪20年代中期,本地司铎的培养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据统计,1926年国籍神职有1219人,占中国神职总数的40.3%。

为了配合中国籍主教的选任,教廷在蒲圻监牧区、蠡县监牧区之后,又划出汾阳代牧区、宣化代牧区、台州代牧区、海门代牧区,分别选任成和德、孙德祯、赵怀义、陈国砥、胡若山、朱开敏为代牧主教,1926年10月28日,教宗比约十一世在罗马亲手祝圣6位中国主教。

其实这次祝圣礼原定于1926年10月24日举行,为显示隆重,教宗比约十一世将“祝圣日期改为二十八日。是日为教皇自己受祝圣主教之纪念日。因此次改期,罗马各大学生亦得以参与祝圣典礼,因二十四日正值避静期内,不能与礼焉”。这次祝圣典礼清楚地向世界表明了教廷在中国建立本地教会的决心和信心,为国籍教区的建立、国籍主教的祝圣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P43

遗憾的是,经刚恒毅大力推动(甚至是强迫)而产生的6个国籍教区后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没有成为中国天主教国籍教区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区地位低、影响小、经济力量薄弱是重要原因之一。

P44

1946年4月11日,教廷在中国实行圣统制,其时,健在的中国籍主教有25人,具体为:

总主教(3人):于斌(南京)、田耕莘(北京)、周济世(南昌)

主教(19人,18 个教区):孙德祯(安国)、朱开敏(海门)、胡若山(台州)、王文成(顺庆)、张弼德(赵县)、崔守恂(永年)、刘锦文(汾阳)、王泽傅(万县)、樊恒安(集宁)、王道南(凤翔)、张润波(宣化)、余郁文(嘉定)、易宣化(襄阳)、王增义(安国)、赵振声(献县)、陈启明(正定)、袁克治(驻马店)、张维笃(信阳)、牛会卿(阳谷)

P45

监牧主教(3人):赵庆华(赤峰)、李荩臣(临清)、高正一(盩厔)

以上共涉及传教区24个(总主教区3个、主教区18个、监牧区3个),国籍教区仅占中国138个主教区中的17.3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