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凤阳参观明皇陵是我们“五一节”旅游计划之一。早在三十多年前,我曾在凤阳师范读书,就知道这里有明皇陵古迹,只是始终没有去过,颇为遗憾。关于明皇陵的点点滴滴,后来也只是从网络上获悉,那些影像也只是从图片上获得,并没有实地考察过。这一次,我终于如愿以偿。
一辆“出租”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飞驰,一路顺风的将我们送至明皇陵景区。下了车,我就直奔明皇陵城门口。
明皇陵城门口很有气魄。东西走向的一段古城墙横立在我的眼前,灰褐色的墙砖上面镌刻着“明皇陵”三个金黄的楷体大字,在阳光映射下熠熠生辉。城门楼有三个拱形城门,分别为景区的入口、中门和出口。我喜欢旅游,特别喜欢到一些古迹游览,可以借机了解中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今天,站在明皇陵城门前,我的心情异常激动,不知不觉的被皇家陵园的气势所震撼,这将带给我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约7公里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建的陵寝。它虽不是帝王的陵寝,但其规模很大,气魄宏伟,只是我们现在所见的只是陵寝中皇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农民”皇帝。朱元璋从小家贫,父母死得早。迫于生计,他从小给地主放过牛,后来到寺庙里出家当和尚。在他年轻时,正值社会动乱,天灾横行,民不聊生,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一个机缘,朱元璋跟随红巾军郭子兴起义反抗元朝,并立战功。终于,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从一个农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是个孝子,当了皇帝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和兄长,就决定在凤阳为父母兄嫂建陵寝,每年让子孙回凤阳祭祀和凭吊,不忘根本。
朱元璋父母死时,家境贫寒,无以为葬,连个棺木都买不起,幸而有个富家接济,才妥帖安葬了父母,当时丧葬极为简陋,但朱元璋很是感激。后来,他做了皇帝,那个富家多代承受恩典,兴旺发达。
明皇陵始建于1366年,直至1379年才全部建成。始建时,朱元璋父母已经去世22年,他当时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修缮父母陵寝。朱元璋原本要在凤阳建都的,后来不得已废弃凤阳皇城,在南京建都。当时,在凤阳修建皇陵,规模初具。皇陵初建时,有三道城,皇城、砖城、土城。宫阙楼阁,殿宇恢宏,很有皇家陵园气魄。现在,我们所见的陵园只是皇城遗迹,属于其中的一小部分,距今600多年了。皇城为皇陵最里一道城,据《凤阳新书》载:“砖垒,高二丈,周七十五丈五尺。”北城墙正中为金门,五间,南城墙正中为后红门,五座。今门及城墙久毁。
走进皇陵,眼前是笔直的神道,两边是石人石兽等石像。神道周边苍柏林立,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环境幽雅,肃穆庄严。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分列神道两边的石像生了。石像生是皇家陵园内雕刻的动物和人物造型,以显示皇权的气势和威仪。皇家身世显赫,在他们活着的时候,一些重要庆典,除了身边文官武将及仪仗队分列身边外,还将一些猛兽用笼子陈列其中,以壮声威。后来,帝王死后,就依照活着的先例,在陵寝内雕刻石人石兽等石像,大小与真的相当,放在陵寝内,颇具威势。此例自秦汉始,后代援例,石像生成为陵园的必不可少的雕塑。石像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石像生的多少依据陵墓主人身份而定,不是随意的,而明皇陵的石像生数远远超过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由此可见,明皇陵在明代陵寝中的地位。
明皇陵石像生共32对,有石麒麟,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石人,华表等。雕像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质地坚硬,呈黑色,有红筋。石麒麟昂首挺胸,身披铠甲,十分威武;石狮鬃毛卷曲,胸系带铃,威风可爱;石虎威风凛凛;石羊温顺可爱;文官头戴乌纱帽,身穿长袍,手持笏板,俨然朝廷重臣;武将头戴盔,身披甲,手握剑,显得勇猛;侍人双手拱于胸前……雕刻技艺精湛,承继了宋元时代的雕刻技术,面相栩栩如生,精微细致,小到一根发丝、衣扣、铠甲纹路皆依稀可辨。牵马者有6对,由此可见,古代社会,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战争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麒麟是神话中的动物,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它寓意吉祥,主太平、长寿;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所以,神道的石像首先就是麒麟。神道东边第二个麒麟据说是送子麒麟,它的左腿骨长期以来被游人割刮成小细腿,几乎断裂。据说在明清时当地有个姑娘还没结婚结果怀了孕,后来家人追问原因,说每天晚上都能梦到一个男人从窗户进来,但是不知道是谁。为了找出这个男人,就等这个男人晚上又来的时候偷偷的在他腿上绑了红绳。结果找来找去都没有找到该男子,最后发现那根红绳竟然出现在皇陵的这个石麒麟的腿上,大家都认为每天晚上都来姑娘家的那个男人一定是麒麟变的。后来这个姑娘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果然颇有才气,一鸣惊人。这就是“麒麟送子”的传说。于是,来皇陵的游客,为了求子,想方设法从麒麟腿上刮灰,回家烧水喝。久而久之,形成了传说。其实,这也只是附会之说,并不可信。
神道上还有2对华表。这里华表置于石兽与石人石马之间,显得与众不同。神道两边石像生讲究对称,体现了中国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观念。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华表雕刻龙云纹,象征皇权,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再往南走,就到了金水桥。一条金水河横跨路面。在金水桥西侧,就是有名的明皇陵碑。明皇陵碑是“大明皇陵之碑”的简称。位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洪武十一年七月建。该碑由碑首、云盘、碑身、驼峰和鳌坐五部分组成,通高6.87米。历经600余年,仍屹立原处,完好无损。皇陵碑陈列在阁楼里。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撰写,所以又叫“御制皇陵碑”,全文共1105字,主要记叙朱元璋卑微的身世,僧侣生活,戎马生涯以及夺取大明江山的全过程,阐明兴运昌国的道理,作为子孙后代的训典,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当时,朱元璋实写碑文,以改变过去碑文歌功颂德阿谀不实的文风。碑座是传说中的赑屃形象,碑帽是雕刻的神螭盘在一起。因为年代久远,碑文磨灭不可辨。
与皇陵碑对称的,神道东边有个无字碑。碑的体制与皇陵碑同,只是没有刻字。朱元璋认为,自己成就的帝业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致,无上伟大,无法用文字表达;作为农民出身的父母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书写,所以,干脆就立无字碑,以感父母恩德庇荫。无字,皆字也,“此时无声胜有声”,足见其良苦用心。
在金水桥边,有一个水井叫龙泉井,因为年代久远,井口处几道勒痕既深又光滑。这口井是历代护陵人饮用。龙泉井位于金水河边,而井水的水位比金水河高,有井水不犯河水之感。井旁立有一碑,上面载有朱元璋家谱。
再往前走,就是正殿。正殿又称祭殿、享殿、皇堂,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据《凤阳新书》载:“正殿九间,丹陛三级,黄琉璃,青碧绘彩”。东西庑,各十一间。朱元璋曾三次回凤阳祭拜皇陵,寄托对父母兄长的哀思。
朱元璋的祖陵是一个巨大的土陵,成椭圆形,上面绿树丛生。皇陵陵丘位于正殿南240米,明嘉靖十年命名为“翌圣山”。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墓前有供奉的牌位,后人在这里祭拜。我们绕土陵转了一圈,以示凭吊。
明皇陵是明朝修建最早的陵园。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虽多次遭浩劫,但想较而言,却是保存比较完整的。砖城和土城破坏比较严重。皇陵在日寇入侵时,曾大肆砍伐松柏,以致形成光秃的荒山,甚是凄凉。民国政府时曾经维修过。文革时,皇陵又遭浩劫,多处城墙被毁被拆。华表曾经被折断三截,有的石像曾被毁容,断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重视,对文物进行抢救性的维护和整修,得以保存至今,形成现在的规模。
明皇陵是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史学价值。其中,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宣传和保护文物古迹,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