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堂狮灯
2019-05-01 03:47:23
  • 0
  • 0
  • 6
  • 0

全堂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据《宁冈县志》记载,“全堂狮灯”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流传至今已十三代。1824年(清道光三年),一少林俗家弟子卢能昌落难来到虎爪坪村的深山老林里,以烧木炭和采草药为生,经村民三番五次盛请,才出山收徒,传授各路武术,始成全堂狮灯,历代相传。由于井冈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全堂狮灯融民间灯彩、舞狮表演和传统暨武术于一体,其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中遗存中华武术的实战技击效果和套路。其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一处,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有机融合,舞狮舞龙动作古朴、原始,通过扑、窜、跳、滚等动作表现全堂狮灯深厚的武术功底。

    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的传统技艺。全堂狮灯是一种集龙灯、舞狮、拳术、棍术以及器械等为一体的民间武术,以娱乐和强身健体为目的,深受群众喜爱。井冈山全堂狮灯自古就已流传开来,享誉四方。它与太极拳、南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在舞龙、舞狮上面,井冈山全堂狮灯步法、造型、道具的制作与其它地方均有不同,内容丰富、套路纷繁,沿袭向先师请示拜谒的仪式,遗存这浓烈的民间习俗和文化色彩。

    全堂狮灯与节庆习俗息息相关。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井冈山全堂狮灯全套人马手持器械、浩浩荡荡、集结出灯。在师傅的带领下,他们敲起锣鼓、吹起唢呐、燃烛放炮、舞龙耍狮,向村中族老与长辈拜年祝寿,然后在村民们的簇拥下进入祠堂祭拜祖先。舞龙之前,要先向师傅示礼作揖;舞狮之前,手提狮布、脚踩“少”字和“洪”字,表示拜师;全堂狮灯进入祠堂拜祖,舞狮人要踩完八卦、摆完两对石狮方能入内。这是历代传下来的规矩,不可违拗。全堂狮灯每一类项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融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于一身,表演时配奏锣鼓、唢呐,气势恢宏,气氛热烈。正月十五日主要表演项目有龙灯(俗称“三节龙”)、舞狮(又称“顶狮头”)、拳术套路表演、棍术套路表演、对练项目、器械项目及盾牌舞(俗称“藤牌舞”或曰“破牌”)七大类,其中拳术套路、棍术套路、器械项目均由十人表演。全堂狮灯每一类项目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融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于一身,表演时配奏锣鼓、唢呐,气势恢宏、喜庆热烈。其音乐伴奏用民间吹打乐,曲牌有《开唱锣》《狐狸排街》《高山滴水》《急急风》《闲路锣》《狮子调》《拳棍锣》等。音乐依照舞蹈情节和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一个项目更换一种曲牌。音乐元素对舞蹈作了恰当的烘托。

    第六代传人绍宾宗师、第七代传人林贵祥等,都是民间武术名家。第七代武术名家林贵祥从36岁开始授徒传艺,一直到84岁去世,坚持了48年,所授徒弟上万人,遍布江西的永新县、莲花县、宁冈县、遂川县,湖南的茶陵县、攸县、炎陵县等,将虎爪坪村的“全堂狮灯”技艺和武学思想广为传播。

    平时,虎爪坪村人都是利用早、晚时间单独在家舞拳弄棒,自娱自乐,苦练基本功,连春耕或秋收农忙时节也坚持不懈。到了冬天农闲季节,他们就会聚集在一起,集体操练,交流技艺。每逢重大喜庆或节日,尤其是元宵佳节,就要隆重举办“全堂狮灯”活动,开展舞龙、舞狮和武术竞技表演,以示恭贺。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虎爪坪村的“全堂狮灯”武术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可喜贡献。当时,红军在井冈山砻市镇创办第一所军官学校——龙市红军教导队,不少虎爪坪村的有志青年进入该校学习,毫无保留地将全堂狮灯武术传授给了其他学员。而这些武艺高强的学员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英勇善战,功勋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全堂狮灯”依然传承较好。相关仪程、内容及武术套路等,都几乎原封不动的保留了下来。20世纪60、70年代,“全堂狮灯”视为封建糟粕,与其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一样被严令禁止,销声匿迹多年。改革开放新时代,1984年开展民舞普查,“全堂狮灯”得以恢复,并多次参加省、市、县有关汇演、竞赛,频获大奖,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