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斌,从影38年,现为深圳市摄影家协会顾问。
八十年代初,他随部队进入深圳。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每天顶着烈日奔走在施工的第一线,为部队写稿,为施工一线的战士和特区建设者拍照,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深圳特区建设和生活的佳作。同时也为深圳城市发展,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
3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摄影技术,激情地投入到深圳特区火热的拍摄中,为记录基建工程兵在特区建设中的丰功伟绩,讴歌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拍下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摄影作品,为宣传深圳特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十年代初期,深圳火车站因遇台风暴雨而积水,影响人们的出行。深圳火车站与香港一河之隔,是深圳和香港铁路的主要通道。
1998年的深圳火车站是集铁路、地铁、公交三位一体的交通枢纽。为改善深圳交通,便利人们的出行,深圳市政府曾多次投资改造和重建火车站工程,给“引进外资”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1983年深圳东门老街,是一个紧邻香港的小镇。地处偏僻,人口不足3万,街面显得冷清。这里是人民路和解放路的交汇口。
2009年的东门,这里已是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热闹场所,是深圳购物旅游必去之地,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
1985年,深圳笔架山下的白沙岭片区,是早期深圳建设大军的集居地。
1999年,在红荔路和华强路的交汇处,五星级的酒店和高楼已全面覆盖棚户区。
1984年的深圳罗湖蔡屋围片区,破土的工地,刚刚泛出红色泥土的气息,一座新城即将在这里升起。
1998年的深圳罗湖蔡屋围片区,,早已被地王大厦和金融中心的高楼群覆盖。
1996年深圳福田中心区原貌。
2009年深圳中心新区,在这片土地上,都市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升起。
1982年,横木岗部队医院住地(现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的前身)
1982年,基建工程兵部队南下深圳后在荒山中扎营,挖水井冲凉。
1982年,深圳蛇口渔民一家人在船上吃饭。
1983年,驻地条件虽然艰苦,但部队的士气仍然很高。工余,战士们在营房里打篮球。
1983年,八卦岭工业区。
1985年的深圳老街。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外来人口的进入,商家的增多,街头广告也树立起来。
来部队探亲的小女儿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分担家务 。
驻深00019部队机关电工兼广播员在炎热的盛夏,用凉水泡脚降温,坚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驻深00019部队在施工之余派出优秀战士到带领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培养孩子们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精神。
南澳渔村,位于深圳东部大鹏半岛,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渔村。
1992年,深圳发行股票。一时间掀起一轮购股热潮。图为股民正在抢购新股票。
1998年,中秋之夜。
2006年,建设中的深圳盐田港
深圳土著客家人居住地。农田上盖了房子。家庭妇女在家自娱自乐。
深圳夏季酷热,工地上经常发现这样的喝水场景。
南澳渔村,位于深圳东部大鹏半岛,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偏远落后的渔村。
1984年初夏,一位母亲带着儿子上夜大。
1984年,深圳市红岭大厦施工地。
改革开放后,这个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被评为省生态的示范镇,国家卫生镇,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深圳十周年庆祝晚会,在刚刚修好的红荔路上举行。号称十万之众,在公路上跳圆舞曲。
2006年,深圳龙岗荷坳新村的农民全部住上了别墅,全村3000多村民,坐拥3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住房、农田规划整齐。成为示范村。
2006年,深圳龙岗荷坳新村的农民全部住上了别墅,全村3000多村民,坐拥3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住房、农田规划整齐。成为示范村。
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是中国唯一72洞高尔夫球场,为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1995年因成功举办第十—届剖尔夫球世界杯决赛而闻名内外。
2001年,九运风采。
深圳莲花山观景台。
2007年,发展中的北京。
来源:深圳摄影家协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