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
2019-08-20 14:18:44
  • 0
  • 0
  • 2
  • 0

1895年对康有为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是科举考试却是出乎意料,超水平发挥,前两次是名落孙山,这次考了个第五名,中了个贡士,但就是因为带头闹事上书一事,受到主考官李文田和徐桐的打压,看来还是政治上不可靠,有搞西化的思想,所以在殿试中人为降到二甲第四十六名,结果失去了进入翰林的机会,翰林院相当于现在的社科院和中央政策研究室的意思。无奈只在工部当了一名7品主事,相当于县处级干部。而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就更惨了,成了康有为的替罪羊,干脆被保守派徐桐淘汰岀局,连进士也没有混上。

康有为

按理说一般人在考上中央部委当上处长后,也算是功成名就,等着一步步往上爬不就完了,但康有为可不这么想。他当时希望能进入中枢,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在第四次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看到这条路走不通,于是辞去官职,转而学习西方和日本,康有为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主要在民智的开启,而开启民智的办法就是办报。办报一是可以唤起民众,解放思想,二是可以借用社会上的舆论对朝廷形成压力,推动变法。

他们办的第一份报纸叫《万国公报》,这是中国知识界办的第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现在看来也只是幼儿园水平,主编梁启超和麦孟华只写过书,从来不知道如何办报。报纸内容主要有政治评论、西方科学、文化,还介绍西方的“新政”。报纸免费送给京城的士大夫阅读。那知道报纸反响极大,康有为、梁启超名声大涨,还吸引了不少的志同道合者,如夏曾佑、陈炽、张权等的加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支持,报纸才得以维持。

万国公报

1895年的夏天,在康有为等年轻知识分子的推动下,全国上下风气大开,谈论国家大事也没有什么障碍,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包括高层的官员、知识分子也以谈论维新为时尚,在这种政治氛围下,组建维新团体,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推动维新变法,就成为最迫切的事情,于是康有为创建了强学会,学会表面上是学术研究机构,实际上就是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这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阶段从1895年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是晚清政治上最开明的黄金时期。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现在意义上的政党,只有些会党和像青红帮这样的地下组织,而朝廷对此是严厉打击的,像孙中山在海外也是成立兴中会、同盟会这样的学会性质的组织。而康有为之所以成立强学会,是想联合社会上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和体制内开明人士,对朝廷内的保守势力形成压力,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

所谓强学,就是研究如何使国家富强之道,这是近百年来,无数人仁之士不惜流血牺牲而追求的目标。所以康有为发起成立京师强学会时,受到我前面提到户部主事陈炽、沈曾植的支持。起初,康有为以“游宴”形式开展活动,也就是组织士大夫在一起坐坐,喝喝酒、聊聊天。经过两个多月的鼓动宣传,学会受到了官僚和士大夫越来越多的支持。看到朝廷没有干扰,他们从最初的恐惧中走出来,听到了自己从没有听到的理论和见解,了解到中国在当时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逐渐开始相信实行变法的好处,进而认同康梁等维新人士的主张。

强学会地址

其中,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翁同龢、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等人都资助强学会,并成为学会的发起人。当时,李鸿章也表示要加入,并捐款2000两白银,考虑到他刚从日本回来,名声不太好,所以婉拒了他的捐款。

在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会刊。报纸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除原来的社论外,又增加了阁抄、译路透电、西方报纸摘录、全国各省报的摘要、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等五个专栏。使得报纸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赠送的报纸有限,后来居然有人肯花钱购买,于是报纸就顺势由赠送改为营业性的订购与发售。

《中外纪闻》犹如一股春风,古老、保守的京城也逐渐苏醒过来,虽然顽固派经常找茬、捣蛋,但气风一开,就不是保守力量能够阻挡得了的。后来,全国各地的报刊如雨后春笋冒出来了,其中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澳门的《知新报》以及后来长沙的《湘报》,成为当时的佼佼者。而梁启超等人则成为报界的领军人物了。

随着京师强学会的发展,受到朝廷内保守力量的干预,理由是违反了结社和党禁的规定,后改建为官办的官书局,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

随后康有为离开北京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帮助下,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同时,又创办了《时务报》,继续从事维新运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开放的大都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最多的地方。因此聚集了一批有才华又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

时务报

《时务报》由张之洞的亲信汪康年主办,任主编兼总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和发行工作,由维新派的干将梁启起任主笔,同时,上海的一些开明人士如黄遵宪、邹凌瀚、孙宝喧、章太炎也鼎力相助。《时务报》共发行69期,为甸刊,每期都有梁启超的政论和时评。这个时候的梁启超年方20出头,精力旺盛,才智过人。一支笔妙趣横生,呼吁变法,抨击时弊,介绍西学,笔力磅礴。一时间“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与梁启超同为报圣的严复,称赞梁启超的文章“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外读者为之一振”。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称赞道:“从最初就是一个灿烂的胜利,震动了整个帝国”。梁启超和《时务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当时还是孩童的毛泽东,长大后也深受梁启超的影响,其很多文章也是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

《时务报》不仅在政治启蒙,也就是思想解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实现了康梁办报干政的初衷。后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陈宝箴等甚至用公款为下属订报。结果两年来,上至京官大臣,下至府县几乎人手一份,就像现在的《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似的,成为当时的主流媒体。各省市也竞相模仿办报,对推动变法维新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同时,全国各地的学会也是不断涌现,从1895年到1898年,各地一共成立了76个学会,大多是由知识分子创立,有研究儒学的;研究西方科学和翻译西方书籍的;有提倡社会改革的,如反对吸鸦片、反对妇女缠足和提倡妇女教育;还有宣传爱国主义的等等。这些学会大多并不是康梁维新人士所办,但都是以康梁强学会为榜样,一时间维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把所有爱国志士都卷了进来,进而推动了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