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东陵又称“福陵”,位于沈阳市东北部丘陵地带,距市区约十八公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东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到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修建,形成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崇德元年(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改称东陵。1963年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东陵前广场及两侧牌坊
东陵公园地处天柱山,占地面积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19公顷。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众山俯伏,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层楼朱壁、金瓦生辉,万松参天、百水回环,幽静肃穆、古色苍然。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保存亦较为完整。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东陵正红门
神道
神道两侧华表
神道两侧石狮
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华表、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筑一百零八蹬石阶,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努尔哈赤功绩。
一百零八步石阶
碑楼
有尾无头怪兽排水口
有头无尾怪兽排水口
碑楼之后,是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为陵园的主体。方城四角有角楼。南面正中建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刻“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为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
方城隆恩门
隆恩殿及配殿
隆恩殿、二柱门、石祭台、卷门和明楼
明楼及宝城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建州女真人,是清王朝创业的君主。史载努尔哈赤“智力过人,每战必先登,屡立功”。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史。同年发布“七大恨”,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用三十多年时间统一女真,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军,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宁远战役中负伤,同年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四十里外的爱鸡堡,终年68岁。其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其为太祖高皇帝。
努尔哈赤之“七大恨”: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北陵公园大门
大门前街景
沈阳北陵又称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除葬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昭陵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多次改建和增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辟为“北陵公园”。今北陵公园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公园内大道
公园内湖泊
爱新觉罗·皇太极雕像
遥望北陵
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两侧,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同时达到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的美学效应。陵寝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亭和祭祀用房;后部是陵寝的主体方城和宝城。
两侧下马碑
两侧华表
中间大道
神桥
石牌坊
陵寝前部在缭墙外。最南端有下马碑一对,又华表和石狮各一对。石狮之北有神桥。神桥往北为前部主体建筑石牌坊,青石建造,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
正红门
神道
神道两侧石像生
碑亭
中部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造形生动,引人注目。门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各一对,统称“石象生”。其中“大白”和“小白”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往北正中是碑亭,内竖“昭陵神功圣德碑”。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
方城隆恩门
隆恩门背面及两侧配楼
隆恩殿及配殿
隆恩殿、二柱门、石祭台、卷门和大明楼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位于缭墙之内,四角有角楼,仿佛城中之城。方城正门为隆恩门,上有门楼,俗称“五凤楼”。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和配楼,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又显得异常华丽。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券门内是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月牙城即宝城
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莹地。陵寝东西两翼各三里许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陵区之外还有藏经楼、关帝庙、点将台等建筑。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总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昭陵每年举行七次大祭,即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岁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又称“四时大祭”,是等级最高、礼制最繁琐、祭品最丰盛的祭祀形式。
(文字摘编自360百科。)